|
拜登政府要打擊中國CXO?看似臺風吹過,卻只能枝椏微動36
來源:藥時代網址: “America first”快成為中國醫藥產業國際化的攔路虎了。 2022年9月12日星期一,因為美國人不過中秋節,所以在國內還在放假之際,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名為《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計劃》,簡稱“拜登政府生物法案”,旨在讓制造業回流,用他們的話說叫“確保美國的發明,能在美國制造”,并且直指生物科技產業。 與此前的“芯片法案”、“抑制通脹法案”一樣,“生物法案”一問世便受到了眾多揣測解讀,由于重點提及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生產制造,CXO行業首當其沖,臺風還沒來,股價先被吹落了。 9月13日開盤后,CXO們集體大跌,港股CXO概念板塊整體跌幅超過10%。 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后會發現,這樣的市場反應無疑有些過激了。“生物法案”真正的威力并沒有想象中的大,或許只是徒有其表。 因此,時隔兩天后,藥明生物+6.59%領漲CXO板塊也就不難理解。 ![]() ![]() 假如法案真正推動執行,并大力打擊生物醫藥制造業,那么中國CXO會受到很大影響嗎? 可能,依然不會。 雖然以藥明系為首的中國CXO公司快速發展,近年來產量和業務急速攀升,但在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上,算不上一家獨大。盡管白宮方面提到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但法案的核心還是制造業回流美國,而非制造業離開中國。 2021年全球10大CDMO企業里只有康泰倫特一家美國公司,另外9家都是國際CDMO企業,瑞士龍沙、德國勃林格殷格翰、韓國三星都占據著相當的市場份額,尤其是韓國三星生物,更是藥明生物的勁敵。 大家一起挨打,落在中國CXO身上的板子都會小一點。 為了讓國際化業務更加順暢,中國CXO早就開始布局國際化生產。藥明生物在美國馬賽諸薩州的工廠去年開始擴建,要從6000L擴大到2.4萬L;泰格醫藥子公司方達醫藥已是美國頂尖CRO公司;凱萊英今年年初才收購了一家美國CRO公司,繼續擴大在美業務。 這些美國工廠里的工人,可都是貨真價實的American,都已經解決美國的就業問題了,受波及的空間非常有限。 ![]() 一紙空文能對行業產生巨大沖擊,本質上還是多數群體對CXO的理解不夠深入導致的。 CXO的發展,是行業進步引起的分工行為增加而導致的必然事件。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他的傳世著作《國富論》中,詳細闡述了一個“勞動分工”的概念,他認為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勞動效率,而且越是細致的分工,就越能提升效率。 以做針為例,同樣是做一根針,一個人若要使用所有器械,縱使竭盡全力,一天也未必能做出二十根針。若用上了分工,每人負責一個簡單的工序,十個人可以做到日產4萬8千根,效率提升240倍! 為何能做到這樣的變化?因為分工可以給工作帶來三個主要變化: 1、能提高單一勞動的熟練度; 2、可以使每個人專注于自己的工作,節省與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 3、有利于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 這是不是與CXO的發展極為相似?越來越細致的CXO業務,熟練度、專注度的提升,工具的發明改進,都是CXO為行業賦能之處。 這可以幫助藥企以遠超單獨工作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成功率來讓新藥上市,從而惠及患者,滿足更多的臨床需求。 很多人認為CXO服務貴,是因為CXO要獲得利潤,本來一塊錢的成本,要花兩塊錢來買。但商業的本質不就是這樣嗎?賣雞蛋灌餅的利潤率遠超CXO,我們會因此就不吃早飯了么?顯然不會,因為付出的錢帶來了遠超金錢的收益——時間成本、人工成本、研發成功率、自建產能的空置風險等等。 只要研發新藥的工作仍在繼續,CXO就不會沉淪,這是行業的剛需,某種程度上也是文明進步的象征。 為了滿足美國及全球生物醫藥行業與日俱增的剛需,也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藥明生物早在2018年開啟了全球布局,宣布在愛爾蘭、美國、新加坡新建生產基地,之后兩年又通過收購在德國新增原液和制劑生產基地,進一步鞏固全球布局。他們提出了“雙廠戰略”,即公司在全球有30多個工廠,客戶可以選其中任意的兩個廠生產其產品。 2022年,藥明生物進一步拓展服務的范圍,計劃在歐美基地建立研發服務能力,提供從工藝開發到原液及制劑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一體化服務。未來,包括美國藥企在內的全球制藥企業可以使用藥明生物在多地提供的從DNA到IND再到BLA的端到端服務。這無疑給這些藥企帶來更多選擇,進而幫助藥企規避“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風險。 回歸事件本身,法案的推行障礙頗多,無論嘴上說的多夸張,有多少聳人聽聞的評論,都是噪音。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子彈飛一會,等待市場的驗證。 法案的簽署,看似臺風吹過,實際上,卻只能讓枝椏微動。 中國CXO公司增長空間仍然很大,失去未來只會因為三個原因,要么是新技術的誕生顛覆了行業,要么是市占率大幅提升撞到天花板,要么是被性價比更高的服務商取代。 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是新藥研發產業還是CXO服務業,提高科技實力,提升不可替代性才是關鍵。 版權申明: 本文轉載于藥時代,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